在国足 18 强赛末轮对阵巴林的比赛中,24 岁新星谢文能的两次角球失误成为舆论焦点。这位山东泰山球员在上半场连续两次主罚角球直接出界,不仅让现场球迷发出刺耳嘘声,更引发媒体人集体吐槽:“这水平真苏超都不如,实在看不懂!”
九游老哥俱乐部登录一、荒诞失误:职业赛场罕见的 “复制粘贴”
比赛第 19 分钟,谢文能站在左侧角旗区主罚角球。助跑、摆腿、触球一气呵成,皮球却划出诡异弧线,贴着边网直接飞出另一侧底线。禁区内严阵以待的队友们瞬间凝固,眼神中满是错愕与无奈。更令人咋舌的是,仅仅 10 分钟后,相同位置的角球机会再次降临,谢文能的第二次主罚竟与第一次如出一辙 —— 皮球再次击中边网弹出,连轨迹高度都几乎一致。
这一表现彻底点燃了舆论场。解说员直言:“这脚法,小区业余联赛都少见!” 媒体人李平康更是犀利发问:“咱能换个人发角球吗?” 甚至有球迷调侃:“建议谢文能转行当保龄球选手,至少不会两次都打中同一个目标。”
二、失误溯源:战术安排与心理压力的双重困境
此次失误看似偶然,实则暴露多重问题。首先,谢文能在山东泰山队极少担任角球主罚角色,队内有费莱尼、孙准浩等外援包揽定位球,他在俱乐部全年角球主罚次数不超过 5 次。国足主帅伊万科维奇却在关键战中强行启用 “新手”,这一决策被批 “战术赌博”。更讽刺的是,国足角球战术本身备受质疑 —— 球员们扎堆门线附近,待球开出后再往外跑的 “橄榄球式” 跑位,被黄健翔连续十场吐槽 “完全看不懂”。
心理层面,谢文能刚经历禁赛复出,背负着证明自己的巨大压力。两次失误后,他向队友举手致歉的画面被镜头捕捉,肢体语言尽显局促。有分析指出,过于追求角球弧度的发力方式,加上对国家队战术的不适应,共同导致了这场 “灾难级表现”。
三、舆论风暴:从技战术批评到人身攻击的失控
争议迅速从球场蔓延至网络。“苏超不如” 的评价成为热梗,甚至衍生出 “谢文能角球教学” 等讽刺短视频。更恶劣的是,部分激进球迷将矛头指向其家人,辱骂言论充斥社交媒体。对此,谢文能赛后通过个人账号发声:“我失误了被骂没关系,但请别伤害我的家人。” 队友王大雷、李磊纷纷留言力挺,王大雷更用比心表情表达支持。
值得反思的是,这种情绪化批评是否合理?有专业人士指出,职业球员出现偶发失误实属正常,即便世界级球星如 C 罗、梅西也有罚失点球的经历。将单次失误上升到联赛水平对比,显然有失公允。
四、深层拷问:国足青训与战术体系的短板
此次事件折射出国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。其一,青训体系中定位球训练的缺失 —— 有基层教练透露,多数青训机构更重视进攻跑位和防守对抗,定位球专项训练占比不足 5%。其二,国家队战术储备的匮乏 —— 伊万科维奇坚持使用单一角球套路,即便连续失误仍不调整,暴露出临场应变能力的不足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谢文能作为 U23 球员代表,其成长轨迹本应被视作国足未来的希望。此次事件后,如何帮助年轻球员重建信心,避免 “仲永式” 悲剧,将是教练组和足协的重要课题。
结语
一场普通的国际友谊赛,因两次角球失误演变为舆论风暴,这既是中国足球浮躁生态的缩影,也是职业体育残酷性的写照。当谢文能在镜头前低头致歉时,我们或许更应思考: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如何用理性包容的态度看待球员失误?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,怎样为年轻球员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?或许,这比单纯指责 “苏超不如” 更有意义。